作者:崔燃 来源:中国报业 责任编辑:董硕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封面新闻围绕打造“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目标,聚焦“智能技术、智慧文博、内容科技、数字营销”四大方向,实现了传播矩阵覆盖用户上亿的突破,两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荣获中国报协“2020年全国报社媒体融合技术创新优秀企业”,封面新闻智媒体平台荣获中宣部“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封面传媒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答辩。取得这些成果,很重要的支撑是封面新闻的全面视频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2021年,也恰是封面新闻全面视频化发展的第5个年头,本文将从人才建设、短视频发展的全新机遇等角度,分析新型主流媒体做强短视频的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抓住关键:队伍建设要
“两翼”齐飞
“十三五”期间,恰好是传统报业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5年,是以移动优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5年,是推动主力军迈向主阵地的5年。推动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介质的覆盖,报纸融合转型做网站、建APP、生产视频,是被发展浪潮推动的行为,是刚需。但显而易见,相较于广电媒体,传统报业专业视频人才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储备。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业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总结下来,路径可以被归纳为两条:一是把传统的报人转型培养成视频人才;二是全新组建一个视频团队,发展视频生产。
总结封面新闻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两条路径是缺一不可的,需要“两翼”齐飞。要想同时走好两条路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报人在向视频人才转型过程中,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二是新组建的视频团队需要设置哪些岗位。
经过多轮实践,我们将传统报人的转型目标定位于编导型人才。这样的定位,主要基于扬长避短的考虑。传统报人的深度文稿写作能力、采访突破能力,并不亚于广电媒体的记者,甚至在文字的敏锐度上更有优势,但视频拍摄剪辑能力是弱项。而全新招聘的视频人才,以年轻人居多,他们的新闻采访能力和基于新闻逻辑的编导能力偏弱。报纸转型人才和视频新聘人才正好实现优缺点互补。
初期,从报纸转型过来的记者更多负责对视频逻辑进行把控,主要学习镜头语言应用,但不强求达到电视级的拍摄水平,新聘记者则通过实践不断加强新闻采写能力。经过两至三年的磨合后,前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视频编导,就达到了转型目的。在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封面新闻报送的短视频现场新闻作品——《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获得了二等奖。这个作品就是由转型记者负责编导+新聘记者负责拍摄制作,这样“1+1”的组合,让作品既具备新闻报道的深度,又具备精品视频的专业度。
跨越文图到影音,自2017年封面新闻启动全面视频化战略以来,通过不断培训,一线记者已全员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基础知识,并有多名文字记者完成了向编导型复合人才的转型。随着转型人员和专业视频人员的反复磨合,媒体里懂视频的记者越来越多,单兵作战能力也越来越强。
为进一步推进新型主流媒体的视频化创新,加强新技术内容打造,招聘视频记者的策略也将随之调整,需要与视频发展的大势相结合,推动队伍的视频制作能力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趋势:新型视频人才
团队作战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面向未来,5G技术将给视频化带来更大更深的冲击。基于此,2020年,封面新闻的传播体系已开始向5G+4K方向进行转型,开发了慢直播、VR直播等多个全新的内容技术标准,设置了3D视频工程师、视频特效工程师等多个全新的内容生产岗位,打造了可视化视频新闻、3D还原新闻等多个视频新产品。
概括而言,视频人才的发展和视频产品的发展战略已经从会拍会剪的时代,发展到了“内容新技术驱动”的阶段。在上一个5年,转型中的报人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和电视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去竞争。即将到来的5G+4K时代,则是不同媒体共同起跑竞争的最好时机。5G的网速、4K便携拍摄设备及便携传输设备,已经无限趋近于卫星直播的水平,基于数字信号的网络新闻直播,或将迎来新的高峰。例如,随着三维制作技术的普及和虚拟引擎等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加深,我们可以把大量错过了现场的重磅新闻通过三维还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媒体拥有三维制作人才,甚至是游戏制作人才。
“十四五”期间,新型主流媒体需要的视频人才,将是有别于传统采编人才的内容新技术人才,需要具备5G+4K制作能力,需要具备VR、AR、MR制作能力等,这些人才在传统广电系统中也同样较为缺乏。5G时代视频发展掀起新一轮人才大战的同时,也将让“视频人才”这个称谓变得落伍,“视频人才”将不再孤立出现,而是与传统互联网技术人才、传媒内容人才一起,形成一个“技术+传媒”的内容新技术人才矩阵和“综合体”,更加讲求团队生产、团队协同、团队作战。
云端发布:视频新技术生态
体系显现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期间,封面新闻即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后疫情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我们认为,在云端建立一整套“科技+传媒”的传播体系,是应对疫情冲击、适应云上传播的重要方向。2020年3月起,封面新闻组建了国内媒体中第一批专业的云端发布技术团队。2020年4月,在传统线下论坛难以举办的情况下,封面新闻的“C+移动媒体大会”在云端发布和召开,推出了全国媒体中第一个基于虚拟现实和三维技术的规范化云端发布标准。
先行先试和云端发布技术的成熟,为封面新闻进一步进军智慧文博产业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2020年7月到9月,封面新闻已经具备了制作大型云端展会的能力,设计制作了全国首个全场景3D化的智能云展馆——第八届中国科技博览会云展馆,并形成了全国媒体首个云发布、云论坛系统解决方案,将云发布、云展会打造成封面新闻的标准化产品。成功承办云上科博会之后,封面新闻在智慧文博领域形成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和产业价值。
2020年7月1日,在四川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封面新闻联合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了“百年百篇”跨年大型策划。其中,封面新闻先后制作了“平型关大捷”创意三维纪录片、“南昌起义”创意动漫等,为报道提供了超过10种视频创新载体和技术。2020年9月16日,四川省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采用网络直播方式,正式上线“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共同推出了一批国企混改项目,对部分重点国企重点产业的混改项目进行了直播路演,该路演全面使用了封面新闻的云端发布标准。此外,在封面新闻的脱贫攻坚、“十三五”成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报道中,除了积极开发微视频、互动H5、创意海报等创新融媒产品外,还制作了“网络扶贫云展馆”等创新云端传播项目,以R+技术、三维实景建模技术、虚拟策展技术,制作了一批符合后疫情时代传播规律的创新产品。
在云展馆、云发布、云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中,参与的内容科技人才多达10余种,不但有前后端工程师、三维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诞生了云端策展人等多个新工种,包罗了三维云展馆、三维动画、云端发布、云论坛、大数据系统等数十个功能模块。这样的产品,我们很难再简单界定它到底是内容产品还是技术产品,“技术+传媒”的生态体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未来,抛开科技、抛开内容新技术,再去谈论短视频发展,将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十四五”期间,短视频的发展,将和“科技+传媒”的云端传播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与各类内容科技手段相融合,进入一个全新的新视频传播时代。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