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记者:陈莹 田红媛 2019年3月15日
“全民阅读”连续六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微调的表述背后,是全国两会相关代表委员对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持续的鼓与呼,是新闻出版从业者不变的使命担当和纵深的思考实践,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满足,是“书香社会”氛围的日渐浓厚和建成“书香中国”的任重道远。
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大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相较3月5日开幕式上发布的报告初稿,报告最终版共修改充实83处,其中21处属于改动, 62处属于补充。记者注意到,继2018年后,“全民阅读”第二次被补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完整表述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8年这一表述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至此,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回溯过去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全民阅读”还用过这样的提法:
2017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
2016年:“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5年:“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014年:“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微调的表述背后,是全国两会相关代表委员对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持续的鼓与呼,是新闻出版从业者不变的使命担当和纵深的思考实践,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满足,是“书香社会”氛围的日渐浓厚和建成“书香中国”的任重道远。
“全民阅读仍在路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认为,“我国国民阅读数量还比较低,目前成年国民阅读率只有59.1%,这意味着还有40%的成年人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从国家层面来讲,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文化指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更应该对全民阅读、文化建设给予高度关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改善物质生活同样重要。无论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落实在阅读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读书的质和量上。”
“现在读者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广度越来越大,但高度却越来越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提出,“阅读是‘软’的东西,需要一生的积累才能看出重要性。凡是“软”的东西,都要找到‘硬’的载体,让它长期、持续地起作用。推广全民阅读还需要方法,建议政协成立导读团,为读者推荐书目,并限定推荐范围。这个榜单与‘中国好书’等其他年度榜单方向不同,主要推荐国内外经典好书——经典之所以重要,既源于经典本身的重要性,也是由现实需要所决定的,经典读物还有利于读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社长富康年表示:“当下,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文化支撑,形成全民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全民阅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富康年还呼吁以“每天一堂课”的形式推进全民阅读。“希望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后,每天能拿出50分钟时间读书,给自己建一个终生课堂。” 今年富康年还带来了《关于建设公益性报刊亭建议》,建议在增加报刊销售终端的同时,交由伤残军人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负责报亭运营,既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也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看来,“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全民阅读。当前全民阅读已经进入即将立法的‘临门一脚’阶段,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应该持续关注这一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一方面,青少年阅读的推广工作至关重要,家长和社会应该培养青少年建立阅读习惯,在校园中更要有持续性;另一方面,全民阅读在进步,但精英阅读却在下滑,大学师生阅读状况备受关注。”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