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a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善是一种修行

时间:2014-11-6 17:23:58点击量:2179次

——读《善行启示录》有感

 

白雅娟

  读罢《善行启示录》一书,心内十分感慨。虽然恶人恶事依然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善,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社会的道德防线。我们可以谴责恶人,可以对恶行嗤之以鼻,却不能放弃对社会的信仰,因为善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顽强地抵御着恶的侵蚀,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

  二十八个善行故事极具典范意义,作为无数善人的代表,故事的主人公们以自觉行动,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迪。善到底是什么?如何去培养和践行善的信仰?善与恶的交锋,结果会怎样?

  善,是一种质朴本真的修养。“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经典文化対凡人的日常教育。人诞生于自然,原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来源于自我修养,恶来源于善念的迷失。有时候善恶的转化只在一瞬间,一失足便成千古恨。所以,人要从善念出发,不断强化善的养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推己及人。王俊旺、吴斌在身处绝境时,首先想到了他人的危险;高淑珍,因为自己孩子残疾不能读书,想到让儿子和那些同样残疾的孩子一起读书;林秀珍、刘贵芳,把对父母的爱推及到其他孤寡老人身上;油条哥刘洪安以“自己不敢吃的油条,怎么好意思卖给别人呢”的疑问,开始炸出良心油条。另一种方式就是知恩图报。宋志永等十三义士,因为唐山大地震时被救助,当湖南、四川发生灾难时,毅然踏上了救助之路;赵渭忠将军,幼年父母双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长大成人,为报答家乡父老的恩情,身为将军,退休后戴上希望工程志愿者的小红帽,从事慈善二十多年;90后女孩陈红,不忘养父养育之恩,带着养父嫁人,成为老人后半生的依靠。

  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和核心,是判断一个人高尚与低劣的普适标准。要度过一个成功的人生,向善之心必须有之,且要转化为自觉行动。这种行动,是以利他为宗旨,不带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和指向。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践行善的信仰,只需从点滴做起,从凡人琐事着手。《善行启示录》昭示我们:点滴的善行,坚持下去,经年累月,就会变成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细数二十八个故事的主人公们,献出生命拯救他人,固然令人仰佩;其实,敬业、诚信等也都是善行善举,足以感化世人并变成无数志愿者义无返顾的行动。

  时代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向前,观念、行为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善,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应有其传承与发展。广受诟病的80后、90后,已然接过了善行的大旗,无数的志愿者步履坚定而坦然。我们可以相信,社会净化的前景依旧灿烂,道德的净土就在眼前。

  (本文获省委宣传部读书征文一等奖;作者部门:《快乐作文》编辑部)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

×
// initFloat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