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颖 图 刘祯贵
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摆地摊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全国范围内陆续出现了摆地摊的热潮。旧书摊作为旧书经营、书籍流通的传统渠道,始终是书友关注的重点。记者了解到,从5月以来,部分城市旧书摊经营有所恢复,短时间内甚至出现了火爆现象,“地摊经济”这一热潮给旧书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疫情期间,“地摊经济”能否成为旧书业的强心剂?喜爱淘书的读者期待怎样的“书摊环境”?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地区的旧书经营者及淘书者。
北京:书摊淘书的乐趣不可替代
潘家园古玩市场是全国旧书集散重镇,也是收藏爱好者的必游之地。潘家园鸿文书局店主南春荣在此经营多年,据他介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初,潘家园外面的地摊数量只有往常的10%左右,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地摊经济”的带动,从5月开始,截至新发地疫情发生,地摊数量逐渐恢复至往常的80%左右。目前,受疫情影响,客流明显下降,摊位和门店约有一半尚在正常营业。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是一位藏书爱好者,潘家园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今年5月底,他从在潘家园做旧书经营生意的朋友处了解到潘家园复业后,于5月30日带家人一同去了潘家园。“潘家园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喧闹,人头攒动。我们在潘家园逛了半天,收获了《花城》1986年第6期,该期首发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还买到了一本叶永烈签名钤印本《钱学森传》。”在和摊主交流的过程中,段艳文了解到,此次疫情对旧书交易影响并不大,因为旧书经营者大多在各类网站开了网店。同时他也谈到,与购买新书不同,面对面交易仍然是书友们钟爱的购书方式。“书摊是爱书人、藏书人购书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我早期的一些藏品都是到各地出差、旅游时,从旧书摊和古玩城买来的,到北京工作、生活后,经常到潘家园淘书。”段艳文表示,“希望‘地摊经济’火起来的同时,旧书摊能带给淘书者更多的乐趣”。
上海:期待加强规范,让书摊成为淘书乐园
随着上海疫情趋缓,书友姚一鸣近来逛了几次旧书摊。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因装修关闭后,旧书摊搬至了豫园的福佑路上,福佑商厦地下二层有近20个书摊,旁边的福民珍宝城四楼亦有20余个书摊。姚一鸣告诉记者,相比较而言,福民的生意更好些,但其人流量和购买力还是远不如文庙。“灵石路聚奇城三楼也有些旧书地摊,和众多卖古玩杂件的地摊混杂在一起,但聚奇城旧书摊老纸头比较多,要凭运气和眼力,才能淘到中意的旧书。”此外,文庙路上零星有几个地摊,也有些旧书。
姚一鸣介绍说,上海各处旧书摊的摊主还是那些熟悉面孔,变化的只是场所。“听一些专业书商讲,年后生意比较难做,主要是难以收到好书,买家也比之前谨慎了许多。现在倡导‘地摊经济’,会带来一些刺激作用,但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许多人还在观望中。”
姚一鸣称,对于书摊主而言,地摊成本低,随意性强,成市以后人流量大,收入也颇为可观;对于淘书者而言,地摊“捡漏”儿的感觉最为美妙,可谓“冷摊负手对残书”。但同时,地摊卖书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交通上的问题,“期待‘地摊经济’火起来的同时,各地政府可以加强管理,使有市井文化气息的旧书摊得以保留,让爱书人重新找回淘书的乐园。”
成都:旧书摊也需积极自救
据了解,目前成都旧书市场的人气已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甚至略有增加。为拉动经济、拓展就业渠道而倡导的“地摊经济”,使得摆地摊的书商书贩明显增多,一些新面孔也加入到摆摊行列中。另外,一些实体书店也开始摆摊。
刘祯贵是一位经常光顾书摊的“铁粉”,最近每周末他都会到地摊淘书。对于一些新面孔加入摆书摊行列,他解释道:疫情发生之前,一些爱书者、淘书人考虑到面子,不好意思摆摊,但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后,一些人的面子思想开始淡化,加之通过地摊增加收入、以藏养藏等因素,所以一些新人加入其中。“地摊经济”的兴起也给书商书贩摆书摊带来活力。摆摊者增多,聚集了人气,实现了旧书与淘书的进一步互动。刘祯贵说:“‘地摊经济’的兴起让传统的书业摆摊方式受到认可,摊主们摆摊服务淘书者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一接地气的方式对摊主和淘书者都有益。”
每个周末去淘书也是成都书友朱晓剑的“规定”动作。在淘书之余,和摊主们交流、和书友们聊天是他逛书摊的主要目的。
朱晓剑认为,旧书摊在“地摊经济”中尚处“弱势”,因为图书在大众生活里并不是必需品。“逛旧书摊不一定要买书,逛一逛就好,何况还能与爱书人交流”。书友郭吉祥曾这样描述逛一天书摊的感受。然而,朱晓剑觉得,书摊也不是只讲情怀的地方,淘书者也期望每次淘书的时候多少有所收获。即便是这样,对于旧书摊,朱晓剑还是照逛不误,“也许会遇到心仪的书呢”。
虽然成都的“地摊经济”很红火,却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惠及旧书摊经营者。平时有旧书摊的仅有玛塞城和送仙桥两处,且书摊的数量有所差距,比如在新都、温江等地的书商便不会在此处摆摊,而是在当地或附近的旧货市场摆地摊。朱晓剑还谈及,成都有一个社区计划做一家社区名人故事馆,因为这个社区曾住过一些文化名人,如黄稚荃、金绍先、沈元瀚、刘子华等人,与这些文化人相关的图书,逛旧书摊时却是难以遇到,因为他们的书多与传统文化有关,且当时印量少。“‘地摊经济’的火热对旧书摊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旧书摊除了要依靠政策,还应该想办法自救。双管齐下或能营造出数年前那般火热的氛围。”
石家庄:期待更好的旧书市场
在河北石家庄,高东街燕赵文化市场、棉一立交桥市场、白佛市场都是爱书人的淘书去处,但最热闹的还是高东街燕赵文化市场。自4月末石家庄疫情防控风险调级之后,书友陈富生几乎每周日上午都会去市场淘旧书。陈富生是一位报刊收藏爱好者,他介绍说,高东街市场上的书摊自5月开始明显增多,有些棉一市场脸熟的老书商书贩,也从白佛市场来到高东街文化市场,且高东街文化市场中外地口音的书商书贩在逐渐增多。
高东街市场的前身便是地摊文化市场,一度人气高、销售好。陈富生说,他有几位朋友在高东街文化市场开有店铺,但不是每天都正常营业,有些熟人他也是两三周才能碰到一次。“近几年高东街文化市场的整体行情和交易一直走低,现在受疫情的影响,很难短期内恢复昔日火爆的情况。”但从5月起,高东街文化市场逐渐恢复起来,陈富生说:“在政府倡导‘地摊经济’的大背景下,高东街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将会释放更大的活力,积极有效的举措将为文化市场营造更好的经营氛围藏友期待更好的旧书市场。”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