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da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业内资讯

业内资讯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人民教师,无上光荣——写在新中国第35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时间:2019-9-9 10:50:26点击量:1346次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杂志2019年第9期

  编者按: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的日历翻过了整整70年。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回望70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守初心,教书育人,铸就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壮丽篇章。

  为献礼共和国70岁生日,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教师节特辑,独家首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1673 万教师的褒扬、勉励,以及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邀请当代名师讲述“我和我的老师”的故事,讲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其有深厚影响的恩师在为人、为师、为学上的智慧,从中窥见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断面,总结我们收获了什么,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忆往昔,看今朝,让我们一起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教师们致敬。

  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在这样特殊的重要年份庆祝第35 个教师节,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荣光分外耀眼。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 万人,分布在51 万所学校和幼儿园,为2.7 亿在校生传道授业。这支了不起的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辱使命

  1. 强师兴教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无比关心,每年教师节都通过到学校视察、看望慰问教师、致祝贺信等方式,对全国教师表示亲切问候,就教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亲自推动出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 年在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做好教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李克强总理、王沪宁、孙春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教师工作做出批示指示,对教师工作进行指导部署,为做好教师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证。

  二是中央有关部委全力落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编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秉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理念,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三是地方党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优先倾斜,基本工资调标向义务教育教师倾斜,生均拨款向师范专业倾斜。编制优先保障教师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安徽、江西、山西、内蒙古推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山东、福建实行“教师编制周转专户”政策等。目前,32 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了中央4 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打通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最先一公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正在建立中央4 号文件落实的监测评估体系。

  2. 培养培训补齐了教师能力短板

  一是聚焦教师教育振兴,培养补充优质教师。高等教育是教育的制高点,而高校教师是这个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不可或缺的举措。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将“免费”改为“公费”、履约服务期10 年调整为6 年,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2019 年,6 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招生8441 人,比2018 年增加2015 人。近90%的2019 届公费师范毕业生直接回中西部中小学任教,示范引领带动全国28 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为乡村直接培养、补充4 万余名高素质教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稳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师范院校特色发展、追求卓越,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国培计划”,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县),通过“国培”“省培”等各级培训,确保2020 年前完成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引导广大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开展宁夏、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并全程参与“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的起草工作。

  二是聚焦贫困地区一线,培育本土化高素质教师。开展教师支教、帮扶援助等活动,变“输血支教”为“造血兴教”,为贫困地区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9 年,通过“特岗计划”“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银龄讲学计划”等举措,为新疆补充3.12万名高质量教师。组织14 家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基地、143 位名领航校长和320 多名骨干教师精准帮扶四川凉山州14个县(区)。协调北京师范大学等13 所高校“组团式”帮扶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精准帮扶深度贫困地区教师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聚焦“双师”型队伍建设,打造“工匠之师”。研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9 年首批遴选122 个团队,遴选建设100 多家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1000 名职业院校“国家工匠之师”赴德研修,努力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是聚焦铸魂育人,建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制《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

  3. 师道尊严激发了教师奋进姿态

  一是“把方向”。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把党的领导贯穿教师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

  二是“优服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在教师资格认定时需提交的证明材料,凡经“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比对无误的,不再提交纸质材料;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改为《个人承诺书》。2019 年,首次将港澳台居民纳入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范围,上半年共计323 人报名参加笔试,52 人通过笔试后参加了面试,42 人获得合格证明。

  三是“设禁区”。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分两批公开曝光十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四是“树典型”。广泛开展“好老师故事征集”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推动创作一批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

  4. 保障机制增强了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是待遇上有提高。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2018 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调标过程中专门向义务教育教师倾斜。河南从发放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增设地方教龄津贴和“提标扩面”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着手,形成“三项津贴补助”,提高教师待遇;浙江提出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要求制定调整机关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时必须统筹考虑中小学教师。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在725 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实现政策全覆盖基础上,推动中西部15 个省份将424 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纳入实施范围,实现中西部省份半数以上的县实施生活补助,平均月补助标准300元以上,受益教师203.2 万人;推动东部8 个省份281个县自主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平均月补助标准超过700 元,受益教师68.8 万人。

  二是发展上有通道。健全教师职称制度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研制《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统筹区域、城乡、学段差异,提高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指导各地中小学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倾斜,可单独建立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进行单独评审;对长期在农村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实行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2017年以来,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多地均出台文件,提高了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江苏等地规定在乡村中小学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 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20 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30 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三是社会上有荣誉。健全国家教师荣誉制度,每年推选10 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五年推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先进事迹,让优秀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四是减负上有依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广大教师的期盼。优先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保障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同时,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中小学教师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性事务。

  二、为了不起的人民教师喝彩

  在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今天,广大人民教师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展现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精神风貌。全社会应该形成关心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的时代风尚。

  这样一个肩负着伟大使命的知识群体,理应得到喝彩。2019 年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的主题为“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系列部署;“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的重要精神,也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

  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自2010 年开始,如今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在各省推选的基础上,通过中央媒体展示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新形象,通过广泛运用新媒体,使楷模的推选过程成为宣传学习的过程。在第35 个教师节期间,2019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往年楷模代表进京参加系列表彰活动。

  2.“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

  该项活动由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宣传国家教育政策,展现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媒体的寻找活动与教育部门的宣传表彰形成有机互补,同频共振,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

  3. 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新闻发布

  邀请中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举办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教师队伍建设成就以及中央4 号文件落实情况和2019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及相关工作成果等。

  4. 新时代教师形象在线宣传,全面加强与“学习强国”平台合作

  在“学习强国”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上发布“习近平与人民教师在一起”“走进中南海的人民教师”等专题节目;推出两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答题;推出10~20段反映教师队伍新形象、教师队伍建设新成就的视频短片;收集推送一批关于教师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歌颂教师的歌曲。加强与“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合作,联合推出举办“我和老师合个影”等主题活动。

  5. 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活动

  组建优秀特岗教师报告团和宣传工作团队,组织报告团赴省区市高校开展巡回报告,以特岗教师事迹为感召,带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广大教师投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助力教育精准脱贫。

  6. 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活动

  联合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推进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激励和带动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骨干教师队伍。

  7. 教师题材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推动制作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并在教师节前后集中展播《一生只为一事来》《我是班主任》《教师的名义》等影视片,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8. 新时代教师好故事征集活动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征集反映教师高尚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好故事,对入围作品进行表彰奖励,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并择优推荐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阵势。

  9.“为教师亮灯”尊师公益活动

  联合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推动和倡导全国省会城市于教师节当晚在标志性建筑上同时亮灯,打出“老师,您好!”字样,并推出“为教师亮灯”H5 程序,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强化尊师行动引领,弘扬优秀尊师文化。

  10.推广教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指导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推进志愿服务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打造“教师志愿者+ 课后服务”系列活动。教师节期间遴选推出一批示范学校和教师课后服务典型进行重点宣传。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师的初心不会变化,教育的使命不会变化。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历史的人民教师,荣光属于你们!

版权所有: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54号   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090010 冀ICP备11018237号-5

×
// initFloatTips();